互惠配资怎么玩 “产业版营商环境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广州老板沸腾了|深读两会
互惠配资怎么玩
▲点击进入专题关注更多资讯
“广东最有特点的就是一个‘得’,做生意,在广州千年商都,亦是如此,祝我们广州一切的发展,得、得、得。”
在2月21日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,广州市政协主席李贻伟说完这句,竖起了大拇指,闭幕现场,掌声不断。
最近,一个个热点话题引爆全网:机器人春晚扭秧歌、Deepseek震惊世界、70名“AI公务员”上岗。
冷静思考下,他们都聚焦在一个点上——对民营企业的投资“摘果”了。
在刚刚出炉的广州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,便专章提了“产业版营商环境”,纵深推进“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”。
这意味着,在广州做生意,有了“通关密码”。
去年以来,广州领全国之先实施“产业版”营商环境改革,面向社会公开发布100项年度改革任务,围绕优化制度供给、服务供给、要素供给、提升平台能级,打造“产业友好型、企业友好型、企业家友好型、科学家友好型”营商环境。
怎样才能称得上好的营商环境?主线思路很清晰:经营主体需要的时候就在身边,不需要的时候远在天边。经营主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,营商环境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。
成效如何?数字是最佳注解:去年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60.3万户、增长11.6%,年末实有经营主体367万户。
这个总量及增速位居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第一位。华南美国商会《2024年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》显示,广州连续第七年成为最受欢迎投资城市。
两会,既是民营经济的“问题解剖场”,亦是改革创新的“方案试验田”,广州正以“刀刃向内”的改革勇气,为民营经济开辟一条“破局与新生”之路。
从更高维度看,一场以“产业规划、政策、要素”三位一体的营商环境改革,正在重构民营经济发展新生态,让民企老板获得更多发展空间、投资机会。
产业规划要向新而行
“12218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是广州踏出“产业版”营商环境改革的第一步,也是重仓产业的顶层设计。
在产业规划上向新而行,立足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,广州今年将聚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,实体化运作关键产业发展办公室,大力实施数智创新计划。
围绕“12218”中的“21”,广州将印发实施促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、低空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,加快创新药评价研发服务、低空飞行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,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。同时,制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施方案,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高质量建设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,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产业集群。
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,在广州市人大代表、京信通信技术(广州)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李学锋的眼中,正是为老城市新活力注入智能基因的关键。
“通过系统性布局,广州有望实现从‘应用追随’到‘源头创新’、从‘单点突破’到‘生态引领’的历史性跨越。”李学锋提出设立“广州制造日”的构想,通过将其打造为集技术交易、文化传播、要素配置于一体的超级平台,破解制造业“认知断层”“转型焦虑”“要素错配”三大痛点。
真正的营商环境,是让创新自由呼吸的制度土壤,从大抓招商,到“种”产业生态,底层逻辑思维的变更,孕育出民营经济的春天。
“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。”这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承诺,让广州市人大代表、酷狗公司副总裁赵海舟无比振奋。
“重大技术攻关不能脱离企业,脱离企业就是脱离市场,技术攻关绝不能脱离市场。”在赵海舟看来,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应当利用重大技术攻关的重要机遇,整合产业链资源来穗落地,进而打造人才高地,形成技术、人才、项目、产业链在广州的闭环。
广州市人大代表、广州南粤基金集团创始人林涛建议,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,广州应勇担使命,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协同发展。以构建三大核心体系为实施路径,构建平台支撑体系,破解技术应用瓶颈,构建产业赋能体系,加速传统领域升级,技术攻坚体系,突破关键领域短板。以筑牢融合发展根基为保障机制,优化政策与人才环境,推进示范与国际合作,健全数据安全管理。
产业政策要反哺聚力
广州开发区最新出台的科创母基金新政,在创投圈引发“地震”——
“种子直投、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出现100%亏损,按照直投资金投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考核。”
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底气,源自“产业版”营商环境的深层变革。
报告提到,引导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合作银行机构实际投放贷款超过3000亿元,“信易贷”平台服务融资超过2600亿元。
“包容的风险容忍机制,为创新企业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,鼓励企业大胆创新、勇于突破,即使面临失败,也能在宽容的氛围中重新出发。”广州开发区方面解读表示。
“广州始终走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沿,‘办事有速度、服务有温度、改革有深度’,打造了一系列全国首创的改革经验。”广州市人大代表、北明软件有限公司总裁应华江表示,《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》正式实施,更是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“广州一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,坚定不移地围绕营造产业友好型、企业友好型、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积极作为,坚决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,完善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体系,强化要素保障。”应华江说。
正是这些扎实有效的举措,让企业得以在广州这片沃土上安心经营、专心发展,也让身为人大代表的他对广州充满信心,并始终致力于推进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。
广州市人大代表、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靖夫建议,开发营商环境“数字孪生”系统,形成“企业家预期管理”机制,定期发布营商环境改善路线图,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,真正让民营企业敢闯敢投敢创新。
目前,广州已成为许多年轻创业者的首选“发家地”。去年,注册地在广州的天猫新开品牌店铺达到12750家,凭借这12000多家新店铺,广州成为天猫“年度创业第一城”,远超排在第二、三名的深圳市(9562家)与金华市(5870家)。
广州市人大代表、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陈腾飞认为,去年制定的《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》让企业吃下“定心丸”“强心丹”,他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从推动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,到政府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的融资破局,广州亟须一场破局新生,迎来一个民营经济的“春天”。
产业要素要释放引力
春种一粒豆,秋收万担粮。没有一个企业的“果实”不需要在时间与要素的发酵下发芽结果,产业要素的土壤是否优渥便是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力量。眼看杭州“六小龙”、深圳“八金刚”,其实广州不需要慌张。
广州“产业版”营商沃土有空间。市政协委员、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黄慧明介绍,广州现有272条城中村,其中超过一半为产业集聚型,承载了全市12.5%的产业用地和超40%的就业人口,为20.5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。这些城中村既是小微企业的“孵化器”,也是都市工业的“稳压器”。
当前,广州正推进新一轮城中村改造,积极反思以往城中村改造普遍存在“重居住、轻产业”现象,很多片区已制定了详细的产业在地“留、改、升”详细计划,为产业“上楼”留足空间。对此,黄慧明建议:制定分阶段腾挪安置方案,建立产业链地图数据库,动态匹配企业搬迁需求与腾挪空间,依托临时过渡园区(如利用村留用地)确保“搬迁不迁链”。
广州“产业版”营商沃土有场景。广州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,商贸流通业发达,为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和丰富机会。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、市楼宇经济促进会执行会长龚元认为,广州可以进一步开放产业场景,围绕“12218”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,分领域梳理有利于新技术应用、新模式创新、新业态集聚的应用场景开放清单。
“例如充分挖掘广州现代服务业及楼宇经济市场潜力,面向商务写字楼、商业体、酒店等开发无人机消防、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市场,牵引一批低空经济、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,扩大创新产业规模。”龚元建议,广州多鼓励企业参与应用场景项目建设,打造一批新技术、新产品示范工程。
广州“产业版”营商沃土有平台。企业成长需要空间与政策,需要资金与场景,更需要能发动加速引擎的“孵化”平台。2024年,广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.35万家,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。上溯到2023年,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实现翻倍增长……
中小企业的初成长周期一般为2-3年,与时间赛跑、与成本抗争是企业成长的生命线,这就需要要素的充足与完备,为企业成长提速、赋能。广州市政协经济委委员徐科飞感到:“广州科技企业孵化加速器层出不穷,具备得天独厚的基础。2023年,开展‘龙头企业—科技创新平台’精准化对接活动,完成120项技术成果对接,30余项技术已达成合作,为企业加快成果转化搭建平台。
近年来,广州聚焦重点产业、重点区域,推动科技“有效供给”和产业“有效需求”的供需对接转化,实现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,为成长中的中小型企业搭平台、抢时间。
以产业要素释放引力,广州厚植“产业版”营商环境沃土,为中小型企业成长壮大提供全要素、一站式营商环境,和多领域、多主体、多场景的营商服务。更重要的是,广州始终要坚持把企业作为真正的“主体”,以服务意识灌溉企业自由生长!
采写:南方+记者 刘珊 郎慧
摄影:南方+记者 梁钜聪 苏韵桦